消息来源:证券日报
2023-11-17 07:44
11月15日,在2023年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优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将沪伦通机制拓展至瑞士和德国。同样在这场大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在谈及此话题时,给出一组亮眼的数据:继沪港通、沪伦通后,进一步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14家沪市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合计融资92亿美元。
通俗来讲,GDR是上市公司在海外发行的一种证券,代表了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目前GDR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赴欧洲上市的主要工具。放眼整个A股市场,包括上述14家沪市公司在内,共有22家上市公司赴欧洲GDR发行上市,融资总额逾120亿美元,瑞士、英国成为热门上市地。
中国企业“组团”赴欧洲上市说明了什么?
其一,中国企业跨境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一方面,企业通过GDR融资时间短、效率高,且可融到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为其生产经营提供支持。上周,年内最大一单中国科技行业公司境外IPO花落韦尔股份,GDR募资额达4.45亿美元;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国际股东,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比如,企业可以引进在国际产业链上下游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投资者或专业投资机构,拓展业务机会,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
其二,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被海外资本认可,投资中国优质资产渐成共识。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从产业背景来看,前述22家上市公司主要来自制造业,集中分布于新能源、医药、电子等领域。在新能源领域,汇聚了欣旺达、国轩高科、格林美、杭可科技等一批锂电龙头企业,在产品、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展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赢得了海外资本的青睐。以格林美为例,公司GDR发行阶段,全球超过50家机构投资者踊跃认购,认购额度是计划发行额度的261%,外资机构认购占比52.5%,募集资金达3.81亿美元。
其三,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资本市场制度规则持续优化,尤其是2022年2月份存托凭证业务机制的优化,使“沪伦通”扩容为“中欧通”,大大拓宽了上市公司和海外上市地的范围:对内纳入深市公司,对外拓展至瑞士和德国,这也点燃了意愿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直接促成了中国企业“组团”赴欧洲上市的现象。目前来看,近20家中国企业在“中欧通”下成功登陆欧洲市场。
此外,笔者也关注到,国际知名外资机构正紧抓A股对外开放的业务机遇,备案GDR境外跨境转换机构名单持续“拉长”。就在11月15日,摩根士丹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获批上交所GDR境外跨境转换机构备案。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企业GDR在欧洲市场上交易并不活跃,或多或少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海外投资者持观望状态,对于中国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这就更需要中国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规则,运用路演等方式增进彼此了解,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承销保荐机构也要做好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路演,讲好中国企业发展故事。
笔者认为,归根到底,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是中国企业“组团”赴欧洲上市的最大底气。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焕发出新的活力,各行各业不断浮现一批批领军企业,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有底气、有实力、有信心站上世界舞台。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将更加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上一篇:【 我国港口优化航线布局 货运扩能提速 】
下一篇:【三大指标全面增长 造船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
政府机构